2019年从深圳辞职来到成都,经历了在深圳的高压力工作和快节奏生活,到成都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,终于有自己的时间了。回来第一年拿了驾照,这个是基本的要求了,小汽车毕竟是重要家庭交通工具。考虑到自己职业的转型,2020年考了PMP,重在学习过程,而不是一个考试。因为自己是做网络设备行业的软件工作的,从业也快10年了,因此在21年初时,开始规划学习与软件行业相关的课程。
几经对比,选择了软考架构师,并在51CTO上报了这个课程。虽然报考当时自己工作还算稳定,并没有额外的考证跳槽的想法,但作为职业积累,这也是一块砖头,一方面扩充下自己的知识面,另一方面,工作多年,不能仅靠工作经历来证明自己,也得有点底货。选择51CTO,是因为之前在上面学过几个课程,嵌入式开发和编程相关的,觉得还不错,所以就报了名。当然也考虑过自学,但是怕缺少氛围半途而废,作为工作多年的老鸟,报名费是其次,学习过程、结果及环境才是最重要的,毕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,要从效率方面考虑,时间也是金钱。
刚入班时,从录播课程开始学习,了解了软考本身。架构师的课程基本是计算机相关的技术,因为大学多的就是计算机专业,所以学得很亲切,有点像回顾一样。从组成原理、操作系统、软件工程、设计模式、数据库,再到概率论、运筹学、架构设计、计算机网络、编码论,以及一些补充的新技术和项目管理知识等等,40多个小时的录播课程,算是系统的回顾一下大学时代的学习时光。由于4月份就入班了,11月份才考试,时间比较充足,但对于职场人来说,找到个整块时间学习,不受工作和家庭的影响,还是比较困难的,因此从报名后,每周要拿出一整天来多习(如果有的话),但凡不加班,就用零碎时间学。周末一般都去四川省图书馆,环境很不错,这个开放的资源能利用好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有时间去也会带小朋友一起去,能静下心来,在图书馆坐上一天,真的很考验耐心和毅力。在学习过程中,班班会定期提示你进度,同时有些问题也可以在微信群里交流,不仅限于考试本身,这也是我认为花钱值得的地方,过程比结果重要,但结果是我们的目的。跟着51提供的学习计划,以及配合刷一些题目,再经过模一模二,逐步的树立了对于考试的信心。
上午题部分,基本上不成问题,即使不是相关专业,只要跟着录播课程,也没啥问题;案例题主要是时间比较紧,因为我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的,但案例三的嵌入式太泛了,因此案例我选择1、2、4。 案例1是质量属性和架构风格的,这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,因为工作中也涉及架构和质量需求,同时跟着51的老师系统的学习,把自己的知识梳理一遍。案例2是建模相关,无论是面向对象还是结构化,拿个2/3的分就行。虽然数据库工作不涉及,但毕竟理论都比较好理解,只要不偏,选这个我觉得是明智之选,如果数据库是偏了,那就选WEB分层的第5题。论文方面我觉得就是一个字:练,本人比较笨,相信熟能生巧,老师讲的论文套路很清晰,但得实打实的练习,才能运用自如。首先话不多说,先抄三篇论文,多年不写字,2小时3000字,差点要了老夫手的拿,第一篇论文,硬是分了两段来完成的,我在论文左边标上时间,上午1个半小时抄了一半,下午又花1个多小时完成另一半,加和时间2个半小时,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功力不足,右手食指的茧子不够厚,又抄了2篇后,尝试开始自己写论文。准备好项目背景后,开始按老师提供的范文进行拼凑,一点感觉都找不到;然后提老师进行修改,再修改...... 终于在第三遍的时候,找到了一丝感觉。根据题目要求,构建框架,然后根据项目背景罗列理论和实践论点,最后开始全神贯注的投入,融入项目过程进行写作,第一次感受了自己写论文比抄论文快,这感觉真好。论文结构和准备题目就不赘述了,这部分仁者见仁,但始终需要投入精力,花费时间后,才能见仁。我准备了5篇论文,因为是做网络设备的,项目基本一致度都很高,且是自己熟悉的,因此项目就一个,遇神杀神,遇魔杀魔了。
2021年11月,我已经打印好准考证,踩好考试地点,请好假,准备考试。因为备考时间比较长了,所以对自己期待很高,相信经历的人都能理解,寻找一种解脱。可以天不遂人愿,成都因为疫情原因,在临考前2天,取消了考试。真心很郁闷,准备了这么久,居然不考了,实难接受,朋友安慰我并请我吃饭排解一下,我想一年一次么,明年再战吧,毕竟来日方长。
这时了解到系统分析师与架构师比较相近,系统分析师更接近于用户需求,而架构设计是接近于开发,且架构师基本是由系统分析师分出来的科目,因此想着与其等一年,不如2022年5月份先考个练练手。
系统分析师的学习过程不赘述了,基本上我保持了同等的学习状态,只要不加班、家里没重要事情,就抽出整块时间学习。跟着学习节奏走,很快到5月底临近考试,非常幸运考试没取消,但因为要求2次核酸结果,由于核酸结果出的非常晚(半夜4点多才出的),导致我因担心进不了考场而睡眠不佳,多年不进考场,难免紧张。考试当天,到考场比较早,看着周围同学都在紧张的看书、查题,而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休息、调整心态。上午选择题还OK,考完后,找了个安静的教室开始休息,下午案例题时间比较紧,论文题目二选一,选择原型法按已有套路列大纲,奋笔疾书。整体来说,还是比较顺利,出了考场后感觉自己考过的可能性非常大。没有选择对答案,因为除了心理安慰,没有实际作用。等考试成绩的过程真是漫长,2022年上半年的软考成绩破记录的58天才出,在临近一个月时,大家就在等了,结果硬是等了三3个星期。
记得出成绩时是个周六,因为认为周六是不能出成绩的,所以毫无准备的情况下,看到成绩。那天带小朋友在青城山上玩,手机在山顶没信号,所以下午下山时,才看到消息说出成绩了。战战兢兢的查了成绩,上午成绩较好,其它基本是压线通过,意料之中,也算是可以松了口气。
缓了2个星期后,又开始备战下半年的架构师,可能是因为架构师的名字比较高大上,所以我一直把架构师作为目标。通过系统分析师考试,也发现了自已许多不足,比如案例准备的还是不充分,有知识盲点,虽然系统分析师考的面比较广,但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技术视野不开阔。
同样的学习节奏,同样的备考方法,多少次在图书馆早进晚归,就是为了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,完成去年目标的缺憾。
11月5日,走进考场,还是去年踩过点的城市学院,还是满心的激动,终于可以在完成这目标。其实在考场旁边,非常容易看出哪些人用功学习,哪些人就是来当分母的,在考试过程中,这个就更明显,能坚持下来就已经胜利一半了。全神贯注的完成题目后,有一种达成目标的成就感,更这种感觉是努力后的一种欣慰。走出考场,一种释然和轻松,现在要做的就是放松心情等待结果。
在12月中的一个周四,软考成绩公布,还是一样非常激动的去查看了成绩,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通过,算是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,自己的坚持与执着有了一个结果。在工作中,是不是架构师或其它,不重要,重要的是做好准备迎接可能随时到来的机会,我想这是很多持续学习的人的底层逻辑。
在这漫长的学习准备过程,要感谢的人太多。首先是自己的家人,她们的理解和支持,我牺牲了很多个周末陪伴她们的时间。其次是51CTO的老师和同学,这个漫长的过程,老师始终在叮嘱、指导,同学们一直在相互鼓励坚持。学习是没有起点,也没有终点的一件事件,一个个里程碑点是激励自己的航标,期待成为更优秀的自己,加油!